图文|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听到关于目标和规范之间矛盾的讨论,“追求目标必须牺牲某些规范”和“遵守规范会限制目标的实现”,这两种观点频现。
乍一听来,似乎两者都非常有道理,无懈可击。
我也曾将它们挂在嘴边,然而每当这些论调被用来否定许多已经证明有效的实践经验时,我总会觉得其中一定存在未被我们充分分析的盲点。
于是,这两天我开始反复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规范?
追求目标的路上,是否必须要牺牲某些规范?这两者之间又如何平衡?
图|在目标的道路上,规范的意义
如果在今天之前,我会具体地罗列出在学业路上所需养成良好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遵循学习规范、尊重他人、经常阅读……
乍一看,这些习惯似乎都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必不可少的前提。
然而,当我深入思考时,却发现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方法似乎不太对劲。
图|追求目标的路途中,我的转变
回想三年前,我习惯了每天7点钟准时出发上班;习惯了深夜还在办公室加班或是学习;习惯了在数据发布前反复审核,确保报告清晰明了;习惯了跟踪KPI的每一个细微波动……
现在的我,已经习惯了每天五点多起床送孩子上学;习惯了对家里的里里外外进行清洁整理;习惯了每天坚持“日更”头条;习惯了大费周章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
图|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的感受和思考
这些看似繁杂的习惯,使我能够有条不紊地安排好每一天,高效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然而,这些习惯却并非我特别乐意去做的。
我渴望躺在沙发上轻松地享受一部韩剧;希望有个人帮我洗碗、清理宠物的粪便;希望自己能有时间专心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本;希望能和友人一起吐槽生活中的琐事;希望能独自一人到向往的海边晒太阳、吹海风……
那么,是什么让我在这些不愿做的事情中养成了这么多规范的习惯呢?
反思后,答案只有一个:必须遵守生活的规范。
规范不是要求你顺应自己的喜好或厌恶,而是要求你尊重生活中的应该与不应该。
图|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规范的引领意义
因此,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面对规范——培养孩子遵守规范、追求目标的精神。
孩子们需要明白:在学习中,写作有专门的写法,运算有特定的规则,听课有正确的姿势,答题有恰当的方法,校园生活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从小到大,所谓的成长,正是从学会遵守规范开始,到逐步深入了解规范,再到在规范中发现自由的空间,亲自去探索各种规范的边界,最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实现更优的规范。
图|追求目标和规范之间的平衡
个性与规范并不矛盾,我们容易认为与规范相悖的是自由和个性,认为有了规范就没有自由和个性,追求自由和个性就应该突破规范。
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比如,韩柳主张打破骈文的规范是因为他们深刻理解了骈文规范的利弊;苏轼的豪迈、从容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但也无不遵循行文的规范;唐诗宋词的韵律规范是古诗词繁荣的基础,难道说这些规范的唐诗宋词没有个性、不够自由?
图|个人突破和创新
这些例子只不过是在文学领域中,规范与自由和个性的统一。我们可以将这种理念延伸至科学、教育、行业等领域。
创新是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突破,但依然需要遵循规范。
它只是当思维越来越强大,旧有的规范不能容纳它时,才会走向新的规范。
图|规范的引领作用
在教育的道路上,每一个行业的佼佼者都在努力遵守行业的规范,这样才能有能力去领导和制定新的行业标准。
教育是孩子们从任性自我逐渐迈向规范世界的必经之路……
实现自由和个性的第一步,正是学会遵守规范、掌握规范的内涵。
图|个人成长与目标的追求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古人们早已告诫我们规范的重要性。
规范虽然枯燥无趣,却又强硬难违,持久地遵守规范更是一种强力的自我约束的行为。
图|父母的教育责任
作为过来人的父母,我们都清楚什么样的行为习惯能产生良好的导引,但未必能分清应当先养成良好习惯再大步前行,还是在大步前行中养成良好习惯。
于是,一大批热心的网友纷纷留言建议:低年级的孩子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不久前,我也陷入了这样的误区,总认为一定要把所有优秀的行为习惯都建立完善后才能好好发展。
现在想想,先前的想法确实有些片面。
图|从规范到目标
我们强迫或引导孩子养成的习惯,只是茫茫习惯之海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无法为他们预备出所有的良好习惯。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早早地给孩子树立起遵循规范的意识。
图|遵守规范与个人成长
只有孩子们拥有了这种理念,才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一步步突破各种规范,最终站在最大的自由圈中。
图|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如果孩子无视规范,过分强调自我,那么我大概还是会默默举起小皮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