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中国建设银行积极探索并完善了一大批值得推广复制的内生式、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模式,以此新金融之力,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党建引领,结对帮扶冲锋在前。中国建设银行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现已变更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自15年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中国建设银行每年召开全行扶贫工作会议,对全行扶贫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深入开展“结对子”,总行部门和分行业务结对子,扶贫工作和基层党建有机结合,开展支部联学共建,帮助修缮贫困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和党员教育设施,以党建带动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
择优选派帮扶干部,先后派出16余名帮扶干部,奋战脱贫一线。未来,中国建设银行将继续选派优秀人才到脱贫地区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锻炼,支持帮扶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发展产业,培育乡村造血机能。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发挥新金融精准服务功能,增强脱贫地区产业持续发展动力。中国建设银行总结“N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立足资源禀赋,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年末,全行精准扶贫贷款余额6亿元,比年初新增47亿元,产业扶贫贷款余额17亿元,比年初新增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已脱贫人口共计18万人。
河北省分行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某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放贷款645万元,带动5万多马铃薯种植户脱贫。湖北省分行为农业产业重点企业提供全流程在线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
中国建设银行依托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打通经脉”,赋能产业链健康快速发展。在内蒙古奶业、云南普洱茶等特色产业上进行了生动实践。
未来,中国建设银行将积极构建乡村产业链生态场景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科技数据”为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主体提供高效服务。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善融商务聚焦农特商品和消费扶贫目录商品,先后投入专项费用6万元,全年实现扶贫交易额17.8亿元。举办省级扶贫馆,覆盖11个国定和省定贫困县。
打造“乡村善融”品牌,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扩大农产品销量;做好工业品下乡,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拓展农资农具租售,对接农业生产需求。
下沉重心,打造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中国建设银行建立“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为广大村民提供基础支付、反假币反洗钱宣传等基础金融服务。
发行“乡村振兴·裕农通卡”,为农村客户提供惠农优惠;打造农户专属线上产品体系,增加了农户多样化贷款选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裕农通”整合医疗平台远程服务,聚合多项功能及复工复产链条式综合服务,助力乡村社会治理。
此外,依托建行大学平台,加大对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培养和激发内生动力。
定点帮扶三十二年春华秋实。自1988年以来,中国建设银行定点帮扶陕西省安康市“一区三县”,到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近年来,中国建设银行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在安康市创新开展“云生产”劳务扶贫项目,将现代生产方式引入乡村。目前,已在安康市建成“云生产”基地个,提供4千余个就业岗位。
中国建设银行将继续落实“四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措施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从城乡融合共生的角度,畅通城乡之间循环。助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